佛與凡夫的差異
哈囉,大家吉祥如意。
希望大家在雨季都快樂安康
今天我要簡略的談談凡夫與諸佛的差異
這就像是小時候,我們都喜歡玩具。
孩子們都會收集玩具,認為這些對他們非常重要。
如果別的孩子要搶玩具,這個孩子會非常生氣、尖叫 。
他覺得玩具對他非常重要,就像鑽石、黃金一樣。
這很類似於世俗諦中,我等眾生認為一切常在,
一切真實、一切都是快樂,這是相對真理。
但事實上,實際的狀況是一切都是無常 。
所有現象無論我們如何檢查都一無所獲,所有皆是空性、無自性。
這就像是成人後,他們便理解玩具毫無用處,不再是如此珍貴令人在意了 。
這就像是佛。
佛的意思就是了解。
佛是指全然覺醒。
因為祂們了知實際的狀況,祂們了知實相,所以祂們成為佛。
因此在佛教中,我們不會說佛是神,我們會說佛陀也曾是凡夫。
但祂一直不斷修持,進而開發出其內在價值,像是慈悲、了知 ,然後全然覺醒,也就是解脫。
佛教的解脫不是到天堂或其他地方,解脫就在我們自心之中。
如果自心全然了知實相,就能擺脫一切苦痛等體驗,擺脫一切瞋心、執著與忌妒,以及憂鬱等。
這就是所謂的解脫或證悟。
父母們都會跟小孩一同玩玩具,這不表示他們對遊戲有多大的興趣。
他們只是想要讓孩子舒適與快樂,因此假裝對玩具有興趣,與孩子同樂。
這就像是諸佛的教法。
教法種類繁多,主要是兩個面向,一個是方便,另一個是智慧或實相。
方便分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修持,戒律、菩薩行、大乘、金剛乘等。
像是我們應當累積資糧,例如我們做大禮拜,在佛龕供花與香,我們持咒、觀想天尊等種種修持 ,都屬於方便。
方便法門的終極目標是引領我們了知法性,了知絕對真理(勝義諦)。
這就是所謂的佛法。
因此,當我們修持佛法時,我們需要福德與智慧二者並行。
就像如果鳥兒要飛,會需要左右兩翼。
單翼的鳥兒無法保持平衡,則無法飛行。
即使飛機也需要雙翼,若無雙翼飛行會很顛簸。
同樣的,要想證悟,全然覺醒,我們需要這兩種方法。
一個是福德。我們需要累積福德。
我們應修持佈施、持戒、安忍等六度。
我們也應當供養,應當誦經、持咒等,這些都有助益。
當我們供養佛龕,其實諸佛並不需要花、香,祂們沒有執著,這些都與諸佛無關。
但為何我們仍須用花、香、水等供養佛龕呢?
這都是為了自己累積福德,也是為了減低我們的慳吝。
若能禮拜上師、佛龕則能減少我們的慢心。
在金剛乘中,若能自觀為天尊,這會減少我執以及瞋心、嫉妒等,以上都是修持的法門。
其真正目的都只是為了了知世俗諦與法性。
藉著這兩種道路,我們能證得二種佛身:法身與報身
法身是自利,報身是利他。
諸佛傳法的目的,就好比是為了讓孩子一個個逐漸成長。
我們該長大了。
我們凡夫現在就像還沒長大的孩子,所以我們有我執、瞋心、嫉妒,因此而受苦
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輪迴。
當我們證得無我,就能從瞋心、執著、慾望中獲得釋放。
我們就免除了受苦,此即是解脫。
諸佛試圖引導我們,改變我們的內心,並使我們成長。
當我們完全長大成為大人,即是證悟。
這有兩個成果:自利的法身是全然了知、覺醒的,這是成就自己,稱為法身。
另一個則是具足悲心,自然能利益許多眾生,就像是釋迦摩尼佛、蓮師、度母等,
或岡波巴、臧巴甲惹、密勒日巴等無數祖師,他們即是我們所說的能利益眾生的化身與報身佛。
今天就講到這裡,大家保重,再見!
中譯:Eric Woods
影片後製:楊柏 (三德影音工作室)